close

身為醫師為何特別不易快樂

  醫師群體的性格特徵,以及醫務工作的性質,讓大夫們不容易快樂。《最終快樂》一書的作者、心理治療師理查·歐科諾認為,醫師比其他職業的人更容易不快樂。當其他人在消遣和娛樂時,醫師為了獲得醫學位,需要花很多時間來專心學習。畢業後參加工作,緊張、孤獨的工作環境也讓他們很難快樂起來。

  醫者性格本來就不快樂

  人類天生就不是想安逸快樂。歐科諾說:“那些喜歡安心地在篝火旁逗留的山洞人,則更有可能被熊吃掉,這些山洞人就不可能成為我們的祖先。而相反,那些生存下來成為我們祖先的人則是些很警惕、有競爭意識、總是不滿足、總是不斷遷徙的人。我們遺傳了這樣的基因。”

  對於醫師和其他有高成就的專業人士來說,這一方面的特點尤為突出。醫師們艱難地考入醫學院學習、艱苦學習熬到畢業,需要有雄心壯志和追求完美的品質——這些品質有助於達成目標,但卻無助於讓人開心和滿足。

  作為醫師,要有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和一定程度的悲觀態度。歐科諾說:“培養大夫時,並不是主要讓他們看到生活的陽光面,他們需要看出病人出現了什麼問題、是什麼病,而不是病人哪些方面很好。”“醫師從醫學院畢業,在獲得學位的同時,也獲得了對自己非常苛刻的習慣、很難使自己放鬆。”

  診治工作環境令人消極

  醫師的工作緊張繁忙,面臨艱難的生死抉擇、病人或親屬的不理解、永遠寫不完的診治文書、不斷更新的診治技術、長時間的加班工作、疲勞的夜班困……這些都使醫師不容易快樂。

  而且,因為醫師的工作太專業化,當醫師們在診治環境以外,遇到社會上的很多問題時,就會感到無所適從,內心很孤獨。美國芝加哥神經病學家妮露說:“在年齡大才入行的醫師身上,這種孤立感和不快樂感更為明顯。”

  美國有人對2400名醫師進行調查發現,將近三分之二的醫師說他們對醫學的態度是“有一點消極”或者“非常消極”。約有40%的醫師打算在未來的一到三年放棄臨床診治的工作。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寧恩Binningen 的頭像
    貝寧恩Binningen

    伯寧根7號倉 • Mikedoley Liu 線筆插畫藝術 2023

    貝寧恩Binning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