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別低估他人所承受的痛苦

無論一個人所承受痛苦的形式是什麼?是遭遇感情的失意?是住家長期遭受噪音襲擾?抑或長期遭受家暴?或受到他人言語羞辱?或長期受到他人背後冷言冷語?或長期生活在孤獨中?或摯愛的人因故辭世?或因故失業?或事業因故失利?或正背負債務?無論一個人正經歷著何種形式的遭遇,千萬別低估對方內心所承受的痛苦指數,他有可能超乎你我的想像,甚至嚴重許多!

 Jordan的研究團隊要求63名大學生描述了他們近期的負面或正面情緒體驗。與預期一致,負面的情緒體驗(例如:與人發生爭論、被一個男孩/女孩拒絕)與正面的情緒體驗(例如:參加一個有趣的聚會、吃了一頓每餐)相比,更傾向於在私底下發生,並且這些大學生更傾向於隱藏這些事情引發的負面情緒。

  接下來,研究者把上一個研究中最常被提到的事件呈現給另外80名學生,讓他們評定自己在過去兩週內有多少次類似的經歷,並估計一下他們的同齡人會有多少次。研究得到了一個重要的發現:這些學生會顯著地低估同齡人經歷負性事件的頻率,同時略微高估同齡人經歷積極事件的頻率。

  那麼對於親密的朋友來說又如何呢——我們對於他們的情緒是不是應該有更準確的知覺?Jordan等人的第三個研究基於超過200名學生的博客;在這些博客裡,博主在每個週末評估他們在這週內體驗到的各種正面和負面情緒,持續一個學期。接下來,每個博主要提名出一個好友或是戀人,讓他/她來估計博主在這學期中體驗到的情緒。研究結果表明,好友和戀人也會傾向於低估博主的負面情緒體驗,高估博主的正面情緒體驗。進一步的分析表明,這種對於負面情緒的低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博主對於負面情緒的刻意壓制。

  Jordan等人的最後一個研究發現,那些更傾向於低估同伴負面情緒的人也更傾向於感到孤獨,生活滿意度更低,並且更容易陷入窮思竭慮。這個結果說明,低估他人的痛苦對於我們自己的心理教育可能是有害的。當然因果關係也可能是反向的(孤獨和不滿使得我們傾向於認為別人比實際上更加快樂),或是雙向的。研究者承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檢驗這種關係。

  假設這些結果能夠被重複,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們持續地低估他人的痛苦?我們都很清楚,自己的負面情緒體驗大都發生在私底下,並且在社交生活中自己經常會戴上一副勇敢、快樂的面具。為什麼我們不會推測別人也會這樣做?Jordan和同事認為這可能與心理學中的一個經典現象——基本歸因錯誤——有關。這種錯誤使得我們在解釋他人行為的時候,與解釋自己的行為時相比,通常會更加低估情境的影響。

  這個研究可以幫助我們解釋為什麼悲劇藝術(無論是戲劇、音樂還是書籍)會那麼流行。“在虛構的悲劇中,人們有機會見證’那些生命中悲慘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在一般情況下都是’隱藏在幕後’的”,研究者說,“這可以幫助人們作出推論:自己的那些負面情緒體驗也是正常的。”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寧恩Binningen 的頭像
    貝寧恩Binningen

    伯寧根7號倉 • Mikedoley Liu 線筆插畫藝術 2023

    貝寧恩Binning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